5822yh银河国际(中国)有限公司

宁波口岸发展回眸:向世界一流口岸迈进

发布时间:2020-12-22 浏览量:1250

千万级码头穿山港区(北)通过国家口岸扩大开放验收,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运行,空港新通关中心建成投用;

梅山综合保税区、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和前湾综合保税区同时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开创宁波对外开放新篇章;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业务量居全国第四,三大主要申报业务应用率达100%;

“十三五”期间,宁波口岸发展蹄疾步稳。海关统计显示,宁波口岸进出口总值从201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7万亿元,增幅达41.7%。其中,出口从8784亿元增加到1.2万亿元,增长36.6%;进口从3234亿元增加到4988.9亿元,增幅达54.3%。

海陆空和邮路口岸大开放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整合优化为宁波梅山综合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宁波北仑港综合保税区、慈溪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宁波前湾综合保税区。“此次同时获批三个综保区,将有力地推进我市勇当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模范生,助推宁波舟山港更好地发挥‘硬核’力量作用。”市口岸办负责人表示,同时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对外开放的能级和水平,为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五年来,宁波海陆空口岸和邮路口岸开放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下几个重要时间节点——

2016年6月28日,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运行,实现国际邮件在宁波本地的直接通关。一年后,宁波国际邮件交换站运行,国际邮件可以通过宁波机场的国际航线直运出境。

2016年9月、2017年12月,梅山滚装船码头和戚家山化工码头分别通过省政府验收开放。

2017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穿山港区(北)4个码头8个泊位扩大开放;2018年6月,穿山港区(北)正式通过国家口岸扩大开放验收。

2019年和2020年,穿山1号泊位水陆域和象山石浦港、象山港水陆域分别对外开放。

2020年4月,梅山6#、7#泊位临时对外启用。截至目前,宁波港域对外开放泊位达到108座。

2020年,投资4.7亿元、占地60亩、总建筑用地面积约67905平方米的宁波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的设立,有效弥补了宁波邮路口岸的“短板”,实现了全口岸开放。2019年,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进出境邮件通关量达1579.7万件,日通关量超过4万件。

“十三五”期间,宁波空港口岸开放功能不断提升。5年来,空港口岸快件业务正式开通,推出了跨境电商一般进口和一般出口业务;顺利获批进境水果、生鲜及水生动物三大指定口岸;144小时入境免签政策于2019年12月1日起正式落地;空港新通关中心等新国际货运区口岸监管场所建成启用。同时,开通了至深圳、台北、香港、大阪、东京、达卡、阿姆斯特丹、智利等地的全货机航班,开通国际(地区)客运航线20条,年均出入境航班超过一万架次。

指定口岸功能实现全覆盖。5年来,我市相继取得进口新鲜水果、肉类、粮食、种苗、冰鲜鱼、活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和罗汉松特定口岸资质,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成功获批,进境屠宰牛口岸正式通过验收,宁波口岸成为全国种类最全的进口农产品指定口岸。

依托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宁波口岸还跻身海铁联运全国第二大港。2019年,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业务量完成80.9万标准箱,居全国第二。截至目前,宁波舟山港已拥有17条海铁班列及多条成组线路,业务辐射全国15个省(区、市)、50个地级市。

“十三五”期间,宁波所有口岸成功获得国际卫生港金字招牌,宁波被授牌为“全港创卫示范城市”。2018年,大榭港区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复核认证的国际卫生海港。

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跻身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前三

在12月11日晚举行的2020年中国关务发展大会上,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结果正式出炉,宁波位列第三位。

口岸营商环境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世界一流口岸的核心指标之一。近年来,市口岸办围绕推动口岸“提效降费”目标,联合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查验部门和市级相关部门,连续开展三轮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攻坚行动,出台《宁波口岸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工作措施》《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工作清单》等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全力以赴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提高进出口企业通关体验感、获得感。

持续深化通关模式改革和创新。在各口岸单位的共同推动下,通关环节减单证、优流程、提时效、降成本,并由“串联”向“并联”模式转变。全国率先试点关检融合,实现查验指令“一次下达、一次作业”;加快推进“两步申报”改革,企业进口货物申报项目由105项压缩到9项;开展进口、出口“提前申报”,实现正常货物“到港即提、货到即放”;“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模式实现了车船直连,免去货物港区堆存与多次装卸环节。此外,还积极推进关税保证保险等多元化税收担保,铁矿砂等大宗资源性进口商品实现“先放后验”监管,在全国首创集装箱进出口业务““全程无纸化”等多项改革。

口岸“服务争效”再上台阶。5年来,市口岸办坚持每年到口岸重点腹地开展营商环境推介,构建口岸与腹地直接对话沟通平台;与杭州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互通机制,联合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率先在全省制定并公布口岸经营服务企业场内转运、吊箱移位、掏箱和货方提箱等作业时限,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海事、海关、边检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机制更加完善,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召集时间压缩到2小时以内。进出口环节的监管证件由86种减少到44种,边检《上下外国船舶许可》《船舶搭靠外轮许可》实现“一站签发,全域通用”。

口岸整体通关时间明显压缩。数据显示,宁波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已经由2017年的166.26小时、27.63小时,分别压缩到2020年9月的33.49小时、2.94小时,压缩幅度达到81.1%和89.47%,提前超额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五年内进出口通关时间均压减一半”的要求,领先国内主要沿海口岸。

口岸通关综合成本持续下降。我市积极完善口岸收费公示制度,政府性基金及政府定价、海关、海事、港口、机场、船代、堆场仓库、货代等收费目录清单在中国(宁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公示公开,口岸收费更加规范化、阳光化;稳步推进免除海关查验没有问题配套费用试点,累计免除企业费用超2亿元。各大船公司陆续下调出口集装箱THC收费标准,20英尺集装箱下调幅度从5元到232元不等。据北京睿库贸易安全及便利化研究中心调研结果,宁波口岸进口、出口集装箱合规成本在全国主要水运口岸中处于较低水平。

今年以来,在全球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宁波口岸相关部门又陆续出台系列措施助力企业复工复产。1至11月,我市进出口贸易总值达889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1%。其中,进口额3083.1亿元,同比增长6.7%,出口额5812.5亿元,同比增长7.2%。

全力打造智慧口岸“单一窗口”业务量居全国第四

5年来,在市口岸办的统筹协调下,宁波按照“标准版+地方特色应用”建设思路,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标准版应用,加强地方资源整合,依托“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宁波口岸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口岸信息化和便利化水平,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口岸。

据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宁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标准版逻辑校验、商品要素记忆、舱单调用等功能需求,提高企业录入效率和减少差错率,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我们还紧盯关键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关检融合整合申报、税费支付和出口退税等新项目试点。”随着功能日益完善,企业从“要我用”向“我要用”转变。2018年4月和8月,我市标准版申报业务总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突破1000万票和2000万票,成为全国推广应用的标杆。

标准版推广实现功能全覆盖,应用率全达标。宁波“单一窗口”实现了企业资质、许可证件、原产地证、运输工具、舱单申报、货物申报、加工贸易、税费办理、跨境电商、物品通关、查询统计、出口退税、服务贸易、移动应用、金融服务和服务支撑等16大功能落地应用。同时,积极开展口岸通关时效评估、海关查验信息推送和联合登临检查等项目试点,逐步将“单一窗口”功能覆盖至口岸通关执法环节全链条,解决了企业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的问题,实现了“一点接入、一次提交、一次查验、一键跟踪、一键办理”。

据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运行统计,截至2020年11月23日,宁波地区三大主要申报业务应用率达100%,试点业务总量累计超3.26亿票,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深圳和上海。

5年来,宁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了通关全程无纸化、运输工具监管电子化、舱单传输数字化、物流可视化,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建设世界一流口岸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口岸办还将“单一窗口”建设作为口岸管理部门的共享平台,企业面对管理部门的唯一接入平台。如船舶“一单多报”项目,将原先企业需要向三家联检单位申报优化为现在一次申报,企业只需要通过单一窗口平台一次性同时向海关、海事、边检申请办理船舶进出境手续,一次申报,信息互享,三家联检。

目前,宁波“单一窗口”已实现与口岸查验单位、政府相关单位、货代、船代、报关行、车队、堆场、外贸企业等互联互通,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如无纸化放行项目,让企业省去了到港口现场或委托第三方交单环节,每年可为企业减少直接成本逾千万;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无纸化项目,每年可为货代和车队节省“跑单”费用超过千万。

5年来,宁波“单一窗口”已实现与上海、重庆、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等省市的“单一窗口”互联互通,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通过“单一窗口”为腹地企业提供即时的口岸通关数据,目前宁波口岸异地企业进出口额占口岸进出口额60%左右。

建设国际航运物流集聚区增强宁波口岸对外辐射功能

“十三五”以来,市口岸办将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作为促进航运服务产业价值链提升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宁波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从2015年创建至今,宁波国际航运物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数量从零起步,目前已突破150家,员工数量近万人,年度税收、利润同比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2019年,集聚区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59.92亿元,同比增长11.21%。集聚区以22.7%的企业数量,创造了全市63.8%的企业营收,对支撑全市航运物流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年来,集聚区积极引进和培育航运物流总部企业,不断提升总部企业国际资源配置能级。目前,以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环球航运广场为核心,融合东南物流大厦、中国船级社、汇银国际、甬商紫荆汇等新兴、优质航运楼宇的现代航运物流集聚区,产业集聚度达90%以上。在2018年度“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中,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荣获总部基地类第1名、综合排名第4名。

5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航运物流产业发展,出台了市、区两级相关专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集聚、鼓励平台发展、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宁波港口航运监测平台、宁波航运订舱平台、宁波市船舶交易市场等航运交易平台加速发展。港口航运监测平台覆盖到全省240多家航运企业,万吨级以上泊位覆盖面达90%。宁波市船舶交易市场围绕“船舶交易+互联网+金融服务”,积极开拓船舶拍卖、评估、勘验、进出口代理等配套延伸业务。

航运服务延伸产业链。集聚区引进了中国船级社浙江分社、挪威船级社大中华南区检验中心、利比里亚海事局中国技术中心等技术机构,扩展了以船舶注册、登记、船舶检验等为主的船舶技术产业链。以东海保险、船舶交易等为代表的信息咨询、航运金融、航运交易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促进了航运产业链逐步向两端延伸。

打响海丝指数品牌。宁波航交所研发的海上丝绸系列指数,先后两次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并成功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目前,海上丝路指数及相关报告已被全球逾千家企业订阅,并被波罗的海交易所、全球顶尖的国际航运研究和咨询机构——德路里等机构应用,用户覆盖欧洲、美国、土耳其等165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自2017年以来,市口岸办还连续举办了4届中国(宁波)航运物流交易会,累计吸引3300余家企业2万多人次参会,促成合作项目160多个,交易额7.5亿元,有效带动了航运产业发展,大大地提升了宁波城市的影响力。

XML 地图